即便为了写这部《火星救援》他自学了大量的航天知识,但业务终究比不过专业。
张教授甚至没有出手,同行的几位年轻科学家就在阅读剧本的时候发现了一些瑕疵。
于是在一场场交流之中,《火星救援》项目开始正式启动。
对了,说句题外话,出于对航天局的感谢江哲想要给一笔报酬。
但是没想到的时候航天局那边却婉拒了,反而嘱咐江哲千万要好好拍,感觉比他自己对这部电影还要上心。
一开始江哲还不懂,后面还是身在体制内的张校长解释他才明白原来航天局把《火星救援》当做是一部大型的科教宣传片了。
别看电影是假的,但有些天才科学家幼时的启蒙往往就来自一本小说或电影。
故此在科学援助这一块,华夏航天局这回简直是自带干粮也要帮场子。
毕竟早期的科学启蒙还是要的,总不能让未来中国的小朋友脑子里只有当明星、当网红这种梦想吧?
……
“唉~我这回算是明白了,太空题材的电影有时候真不需要百转千回的剧情,或者深刻崇高的内核,因为太空本身就是伟大与惊险并存的最佳背景!”
4月10日,再次结束了一场内部讨论会之后江哲坐在宁皓面前由衷的感慨道:
“细节,无穷的细节,只要能满足这一点太空电影就能成功一半了!”
闻听此言,宁皓顿时忍不住好奇道:
“一半?那另一半呢?”
“另一半?呵呵~那就不是我们电影人能控制的了!”
没有强大的航天实力和国力,太空电影拍的再好也没有说服力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太空电影也算是综合国力的象征之一。
实际上如果不是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第三座空间站,并且探月工程已经进行到第二期了,江哲压根不会动拍摄《火星救援》的心思。
但现在不一样了,国家需要这样的一部电影存在,电影行业就不应该拉胯!
e=(′o`)))唉~好吧,实际上华夏的电影行业已经拖后腿了。
神舟飞船系列都已经出到“神舟八号”,天宫空间站甚至都已经上天了,可是作为航天大国的中国却依旧没有一部像样的硬科幻电影,这无疑是整个电影行业的失职!
要知道科幻电影往往都是走在现实世界前面,否则也不会冠以“科学幻想”一词了。
但中国电影人整天沉浸在幻想中无法自拔,科学那部分硬骨头是一点都不喜欢啃!
关于这一点,即便是身为中国电影人一份子的江哲都没办法洗。
不过无法洗白整个行业,不代表不能洗白自己。
别看江哲喜欢吃软饭,但他同时拥有一副好牙口,也喜欢啃硬骨头。
于是随着一场又一场会议的进行,短短两个月的功夫,本来七百多人的剧组逐渐扩张到四千多人,西郊的厂房更是租了一间又一间,最后江哲干脆把整个工厂都买下了,就地改成花果山影业的拍摄基地。
随着时间流逝,一张又一张的概念设计图、一件又一件的道具就这样缓缓增加着。
中国电影工业化,从没有像现在这么清晰的展现在众人面前。
清晰到过来探班的韩三品最后就自带干粮的免费当起了制片人,帮着解决各种问题。
至于本来闲着的宁皓看看看着也忍不住加入其中,给江哲当起了助手。
而随着这样一位位对中国电影抱有着赤诚之心的电影人的加入,国产重工业硬科幻电影终于按下了加速启动的按钮……
开窗理论【1/2】
2012年6月6日晚,沪上大剧院。
在一阵阵闪光灯的照耀下,第15届沪上国际电影节终于正式拉开帷幕。
话说江哲其实一开始不准备过来参加的,毕竟他和沪圈向来没什么联系。
当然,他和京圈也没什么关系。
虽然很多圈外人都以为他是京圈的一份子,但实际上业内人都清楚,江哲这些年走的压根就不是京圈的路线,完全是横冲直撞的莽出来的。
毕竟谁让他不愿意给京圈当狗呢,那就只能走野路子了。
不过现在好了,在江哲这一批新生代电影人出头之后,京圈、港圈、沪圈终于不再是影视圈中的唯一主流了。
用老马当初的话来说,那就是甭管什么圈最后都是花圈。
如今随着圈外热钱不断涌入,当初一群人抱团搞小圈子就能只手遮天的日子算是一去不复返了。
没办法,资历再老如今也不如钞票管用。
别说京圈、沪圈、港圈的外围成员了,就算是核心的那一波照样也有人被钱砸倒的。
赚钱嘛,不寒碜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作为国内的金融中心,沪上电影人倒是挺欢迎这种浪潮的。
别的不说,至少沪影节一年办的比一年热闹。